公司动态
021-52809868
shsfsj@vip.126.com
行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动态 - 行业动态

为什么3D普及4K未火,沉浸式还音、巨幕、激光又路在何方?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11-28 10:55:51  阅读:30

  但凡电影专业科班出身的人都知道: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和综合性的技术。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也印证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十年进一步突显了两者的共生关系。记忆犹新的是,一方面,中国电影的新一轮快速发展与电影的数字化关系密切;另一方面,电影艺术性也为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稍远的,一部科幻巨制《阿凡达》让数字3D成了影院的标配;一部《霍比特人》让高帧率技术从理论走向了影院;尤其是近期的《比利▪林恩》把4K、3D、120帧技术推向了众所周知的程度。同样,在电影声音方面,沉浸式还音给影片声音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人们明显对电影沉浸式声音抱有更大的热情。





  当然,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和谐发展是每一个电影人要牢记的规律,一味堆砌技术而没有影片艺术性的支撑,同样会被观众所抛弃。像《比利▪林恩》票房的失利,就是一个例子。反过来,如果我们还满足于小影厅的平面立体声、小银幕,对电影新技术处于麻痹状态,观众就不会走进电影院。


  罗列一下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电影新技术,其中有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以提高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为目的,以给观众带来优质的观影感受为诉求。


  “中国巨幕”就是近几年来电影新技术带给观众的优质观影体验的集中体现。这也不难理解,越来越多的影片考虑采用中国巨幕版本发行,越来越多的影院引进了中国巨幕。


  同时,一项电影新技术的引进,只有给影院带来了收益,才具有推广价值,才有引进、应用的动力。比如3D技术,由于有明确的营利模式,短时间就得到了快速普及。





  而4K技术,由于产业链没有明确的营利模式,至今未能在电影行业推广开来,造成4K终端设备在影院的部署缓慢。其实4K技术是索尼公司一直领创的,其已形成了完善的技术及产业链,但在国内的普及速度一直不快。本期的专访其中涉及到4K影厅的座位比2K具有较大的布置空间,应该可以给影院带来效益。只是囿于影院的工艺标准、2K/4K影片的兼容放映及4K节目的稀少等,现实上很难给影院带来效益,而简单的提高票价让观众买单也不现实。因此,造成了专业影院的4K放映一直落后于民用领域的4K电视。


  再者,有关影院沉浸式音效。什么中国多维声、GDC临境音、杜比全景声等早已推入市场,但总体来说速度不快,普及程度有限。究其原因,影院并没有找到适合的收费模式才是主因。笔者在同某影院经理交流时,也说起影院在提升装备比如上激光、上全景声等,有了好的观影环境后,应该提高电影票价。但他表现得很无奈:不敢啊,提高票价观众上别的影院去看了,得不偿失啊。因此要不要上沉浸式还音系统项目变得犹豫。抱这种想法的影院并不在少数。


  一方面这些新的电影技术为艺术效果的发挥,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所必须,给观众带来了优质的观影感受,但并没有达到观众乐意掏更多的钱接受的程度;另一方面没有好的投资回收模式单靠影院提高票价来收回投资,影院自己都显得信心不足。也许有人会说,新技术的装备、环境效果的改善,会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但问题是走进哪一家呢?





  看来,电影技术只是一个骨架,而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才是有血有肉的躯体,两者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所谓两者只有和谐发展了,电影才有希望长期繁荣。


  今年的电影发展也说明了,尽管影院环境改善了,放映效果提升了,但影院的票房并未明显增加,原因恐怕就是今年缺少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影片。而这就是限制影院投入资金引进新技术绕不过的坎。毕竟象阿凡达这样具有艺术观赏性,观众愿意多掏钱,接受新技术的影片凤毛麟角,而李安《比利▪林恩》最高版本影片在北京及上海两地的高价电影票同样是不可复制的。


  说到此,笔者希望业界还是应该静下心来,拍电影的在艺术上有更多的追求,放电影的引进跟多新技术,不断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双方共同来探索投入与回报的营利模式,以提高我国电影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


Copyright © 2008,ShangHai Multi-Building Construction Decor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