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这天晚上,他在办公室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
蔡省三是蒋经国的心腹,重庆谈判期间,蔡一连好几天在毛泽东驻地门口徘徊,因为他很好奇,想看看这位共产党领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一天周恩来看见了他,就问:蔡将军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蔡说明了来意,周恩来爽朗一笑,拉着他的手进去,见了毛泽东。蔡省三十分感慨,向蒋经国报告了事情经过,他说,没想到周先生这样理解我、信任我。蒋介石日记在美公开后,看过日记的人说,蒋在日记中谁都骂,唯独不见骂过周恩来,还说他在西安事变中有人情味。蒋介石的感触,我们可以从周恩来在西安事变中照片有所领略。周恩来的照片,历来都是一头乌发,但是,看看西安事变期间周恩来的照片,那一头乌发不见了。原来,他在去西安见蒋介石时,为了照顾蒋介石的情绪,把头发全理掉了。做人做到这个份上,难怪蒋介石会那么说。
1938年2月24日,周恩来在武汉到冯玉祥家中看望,探讨抗战时局。当时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抗战前途众说纷纭,冯玉祥对抗战局势十分忧虑。周恩来详细分析了抗战形势,介绍了共产党抗日主张,谈了自己的见解。周恩来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能,让冯玉祥自叹不如,这次谈话给了冯玉祥很大的启发。周恩来离开以后,他连连感叹:“我知道的太少了!”第二天他写下了八个大字“吃饭太多 读书太少”挂在客厅里。冯玉祥还在日记中谈了对周恩来的印象:“极精明细密,殊可敬可佩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恩来多次接见日本运动员,当知道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女士婚后无子时,周恩来就请中医帮她治病,并且像自家长辈一样,嘱咐有了孩子一定要告诉他。周恩来去世的噩耗传来,松崎女士悲痛欲绝:周先生,我有孩子了,正准备告诉您呢……
1946年1月30日上午,周恩来在飞机上,面临着生死抉择。他是乘飞机到重庆参加31日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飞机飞越秦岭时,遇到严重险情,随时可能坠毁。机长命令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叶挺11岁的女儿叶杨眉的座位上正好没有伞包,她急得直哭。周恩来毫不犹豫地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孩子穿上,并且轻声安慰她。幸运的是,飞机最终飞出云团,脱离了危险。
建国初期,周恩来每周主持一次政务会议,参加人员有总理、副总理、秘书长和政务委员。民盟负责人罗隆基是政务委员,一直参加政务会议,有一次他生病住院,还坚持从医院赶来参加会议。政务院副秘书长孙起孟就问他原因。他对孙起孟说: “说实在的,有些会我并不乐意参加,觉得参加没有多大意义。但是政务会议在我心中却大不相同,不论我怎么忙,身体怎么不好,总要参加。为什么?就是在每一次政务会议上,周总理总有一篇讲话,让我得到的教益很深很深,于我而言就是上了一次大课,所以我舍不得不来。”罗隆基还说:“周总理的讲话见解精辟、纲举目张,其水平之高不是一般领导人所能达到的,然而它的最大的特点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周总理在讲话中把其他人发言的时候,哪怕一点可取之处也都吸收进去,加以肯定。同时,也对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与会人员发表的并不正确的意见,采用极其高明的方式,实际上加以纠正,使人真正的心悦诚服。”罗隆基是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留学美英的政治学博士,周总理的一次讲话被他视为一堂大课,可见总理才识之高。
1954年11月,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杨立三病逝,12月7日上午举行追悼会,周恩来总理不但参加了追悼会,而且亲自致悼词。按照杨立三的级别职务,追悼会本不是这样高的规格。但是周恩来觉得不这样做,良心上过不去。他在悼词中讲,从井冈山起,杨立三同志一直在搞后勤建设,对红军的成长壮大起了很大的作用。周总理特别讲到长征过草地时,自己发着高烧,杨立三抬着他走过草地。讲到这里,周恩来泣不成声,泪流满面。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由于极度操劳,周恩来患肝脓肿和痢疾,高烧不退,根本无法行走。彭德怀组织担架队抬周恩来过草地,由陈赓任担架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组织抬担架。草地天气恶劣,狂风、雨雪、冰雹交替。红军战士缺衣少食,体质都很虚弱,周恩来不愿意看到大家艰难地抬着自己,几次挣扎着要从担架上下来,都被杨立三强行拒绝。就这样经过了6天6夜艰苦跋涉,杨立三和其他同志抬着周恩来,终于走出了遍布泥潭沼泽的草地,刚走出草地,杨立三就昏过去了。这个时候的杨立三早已经磨破了肩膀,累弯了脖子。杨立三的追悼会上,周恩来难抑感情。当时国家还实行土葬,起灵时,时年56岁的周恩来坚持要参加执绋抬棺,当时有人劝他不要这样,但是他坚持为杨立三抬棺,他非常伤感地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不是无情论者,是杨立三把我从鬼门关抬出来的,我现在不送他一程,死人也会说话的。”在那一刻,没有总理,没有职务高低、官职大小,只有生死的战友,只有战友情谊。
一位专机机长回忆,他看到周恩来正在吃饭,一个饭粒掉在了桌上,周恩来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看到这个情景,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