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中影股份以“中国电影”的公司名称成功在上交所上市交易。这个中国电影全产业链经营的旗舰公司,上市后会有哪些动作,又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变化呢?
据其招股说明书透露,上市后募集的资金将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其中主要是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数字影院投资、数字放映推广、购买影院片前广告运营权等。虽然比较笼统、模糊,但透露出来的方向却十分明确具体。其中数字影院投资及数字放映推广颇引人关注,引得业内人士猜想联翩。笔者今天来做一分析。
“中国电影”上市敲锣
到今年上半年,我国已拥有数字影院7000多家,银幕数近4万块。虽然总量上少于美国,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说就一线城市及东部发达城市来说,已超过了美国的人均银幕数;就中西部地区来说,其经济发达程度或人们的观影习惯,影院及银幕数也是符合当地需求的。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电影”此次募集资金说要继续投资数字影院有必要吗?具体将会以怎样的方式投入呢?
笔者认为主要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达及中心城市的影院布点
经过前几年影院建设的野蛮式增长,应该说在数量上有了非常大的增加。但就其布点合理性上来说,远没有达到均衡合理的程度。由于影院建设具有高度依赖商业物业的特点,因此之前的城市影院布局明显具有在中心商业繁华地段扎堆的特点。因此可以预计,接下去“中国电影”一方面仍会抓紧在中心地段利用别的开发商的合适物业进行影院布点,另一方面不排除在相对空白的、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地段自建影视商业综合体,来建设更符合影院特点的、高端的影院来。这些影院综合体将以电影为要素,创建起当地的商业文化中心,虽然投资大、周期长,但自主性更强、电影主题更鲜明,也会创造多方面的效益。
二是收购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影院
为了在短期内增加具有资产权属关系的影院,加强对影院终端的掌控,做大做强“中国电影”品牌,收购影院将是一个短平快的方法。据笔者观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那些无品牌、管理、坏境优势的影院很快会被市场淘汰,而那些财力雄厚的影投公司、院线等收购、整编现成影院是一条壮大自己的捷径。事实上这类收购已变得普遍,“中国电影”也会以院线或影投公司的身份,加大收购、整合影院资源的力度。这对改善旗下院线及影院的结构布局、迅速做大自己、增强在行业的话语权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上市公司向投资者也有一个回报并且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是对已有影院换装新设备和高技术产品,提升观影效果和坏境
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繁荣,国际大牌电影设备厂商不断地将新的电影形式、新的电影技术和设备,比如激光、4K、3D、HFR、HDR、中国巨幕、Atmos等装备影院,以提升观影感受;而另一方面,前些年建成的影院也陆续进入装修改造提升期,“中国电影”也会顺理成章地加大对旗下已有影院的改造提升力度。由于资金不是问题,对这些新技术的接受、应用、整合也会加大力度,以此改善影院形象并在影院放映效果和坏境上来一个全新的突破。
四是全面提高对旗下影院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目前,院线、影投公司等对旗下影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不高,大都停留在对影院票房信息的掌握上,对影院的经营管理、指导服务还很薄弱、落后。笔者预计,随着上市后股东对公司发展考量及资金的雄厚,接下去应该会从技术层面加以强化。比如远程交互、视频会议、运营中心、技术监督等现代化管理、决策、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必将会陆续采用。这一方面可提高影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加大对影院的掌握力度,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是建立或收购电商平台,整合发行、售票、排片、卖品、电影衍生品、广告等的营销
当前,影院商业功能的外延不断被拓展,由于有了流量,被赋予更多的商业属性,而互联网又为整合这些商业营销带来了成功的案例,观众又有较强的接受程度,因此开辟电影的线上市场、O2O等成了“电影+”战略的一个有效抓手。因此“中国电影”无疑会将更多的精力与资金投入其中,这对其开展电影全产业链的经营十分必要和紧迫,其中收购成熟的平台也是一个十分自然的优先选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电影”的成功上市,募集资金的不断投入其产业中,不仅会对其自身业绩和公司形象产生正面的影响,更多地会改变中国整个电影产业的格局,而影院行业将会是最快发生变革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