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16日上午,上海世博展览馆1号会议厅。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论坛暨展览会盛大举行。在主题为“破与立——新态势中影院发展与创新突围”的论坛中,侯光明先生进行了为全球影视产业变革提出“中国主张”的主题演讲。
侯光明 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非常高兴能够参与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论坛暨展览会的主论坛,也感谢林民杰会长刚才的精彩致辞,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叫做:为全球影视产业变革提出“中国主张”。首先想要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当下全球的影视产业正面临着哪些方面的变革,我记得在2019年上次大会的时候,我也提到过影视产业正在发生的这些变革,现在我们回头看过去的这两年的发展,包括影视技术的进步,包括新冠疫情的黑天鹅事件,也包括国际影视内容产业格局的变化,都在印证着同时也加速了这些变革。总体来说,我们所说的变革主要发生在影视产业链条中的这三大领域里面,首先是内容制作端,最大的特征就是各类高精尖技术带来的生产流程革新;第二是在放映端,主要的特征是影院放映设备和运营模式的变革;最后是在发行端,呈现出全媒体时代的新格局。下面我分别阐述一下在制、播、放三个领域中全球影视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是在内容制作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拍摄制作流程,在这个部分中,目前最为明显的三大趋势,我总结为:云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下面我具体阐述:首先是云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5G技术的发展,影视制作的生产流程一直都在逐渐从本地处理向云端处理而转移,而自从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出现,传统的影视内容拍摄的方式由于有很多人群的聚集,没有办法做到疫情防控,所以从2020年初开始,很多好莱坞大投资影视作品的制作进程都受到了延误。这个黑天鹅的情况实际上加速了影视制作拍摄的全流程向云端转移的进程,因为由于疫情的隔离政策,制作团队必须都在各自的家里完成相关的工作协作,也就促使了包括影视的创作、预演、后期制作等流程加速云端化。第二是数字化,或者也可以说是虚拟化,实际上随着实时演算技术的发展,我们所说的影视生产数字化已经从原始的三维动画制作发展到了在影视的融资、创作、拍摄和后期制作中都充分虚拟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流程。同时传感器技术、空间定位与捕捉等技术的加入,使得数字化虚拟制作在影视制作过程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演变为通过实时交互与实时渲染直接嵌入影视各个流程中,成为影视主创人员不可缺少的创意工具和团队协作平台。第三是智能化,一方面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影视内容的创作和制作无论是在对真实世界的再现上,还是在对艺术风格的统一方面,都是非常适合通过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来进行提升的。所以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产业中进行大规模的应用,但是无论是在后期特效制作的流程中,还是在前期创作的创意参考工具方面,都已经有很多的技术革新开始进行应用了。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放映端的产业革新。在放映端主要呈现出两个重点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放映设备革新,我们知道电影技术发展了100多年,一直都是以放映机+银幕的方式作为唯一的放映方式,而随着各种显示技术的革新,包括LED等新的显示方式无论在技术指标上还是在综合成本上已经具备了对传统放映设备进行挑战的实力,只不过因为放映设备体系和电影版权分发体系有很紧密度联系,所以目前我们说放映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没有成为全球的一个主要趋势。另外一个趋势就是业态的革新。尤其是电影院作为一个需要亲自在场体验的业态,在疫情的影响下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直到现在,虽然我们中国的影院经营情况都还比较好,但是全球范围上来说很多电影院都经历了巨大的亏损,可以说到了生死攸关的时机,必须要在综合业态方面进行新的规划,才能够在后疫情时代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发行端,这是近年来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领域,可能也是在场的嘉宾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领域。在疫情出现之前,实际上流媒体平台已经在快速地发展并且对传统的影院放映发行方式构成了一定的挑战,而新冠疫情更快的加速了这一趋势。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这两年来,先是Netflix正式加入美国电影协会,成为好莱坞新的六大影业之一,然后不久之前亚马逊收购了米高梅影业。在这些大的并购案件的背后,实际上是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传统的影院或者录像带的发行方式已经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们多样的需求,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趋势在未来一定还会继续。大的互联网公司和流媒体平台一定会继续对传统影视产业的市场份额不断发起挑战,全球的影视产业必须做出适当的规划和应对,才能够在这样的挑战下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那么在分析完全球影视产业正在发生的变革之后,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中国的影视产业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应对这些变革和挑战,如何来对全球影视产业的发展提出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产业模式和发展的主张,从而在这样的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变局中,推动中国电影真正从大国走向强国。第一个大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是要把握变革时机,拥抱以云端制作和虚拟制作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影视生产流程。我们上面已经提到,云端化和虚拟化是影视技术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也是产业重新洗牌的一个机遇期,我们国家的影视技术研究者们,和一线的影视内容创作者们和制作单位们在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开始运用云端技术和虚拟制作技术等来进行影片制作。北京电影学院在2018年开始就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影视制作虚拟预演关键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项目,专注于研发可以在全行业应用的虚拟预演与虚拟制作平台和系统。这也是国家十四五期间唯一的一个面向影视产业的科技重大专项,也说明了国家战略层面对于提升国产影视技术水平是非常坚决的。因为只有我们抓住这样一个技术变革的机遇,才能推动中国的影视产业从根本的生产力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从而推动电影强国的建设。第二个大的发展方向和主张,我认为是要突破技术垄断,树立中国电影自身的工业标准体系。电影工业化制作模式之所以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影片基本产出品质,离不开规范的操作流程与科学的标准体系。只有在统一的技术、管理标准模式下,才能够有效实现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管理,规模化创新及类型化制作。而这里面我们说的技术垄断,并不仅仅是指在技术研发层面的垄断,还包括在设备标准方面的话语权。目前我国专业影院统一采用的是数字投影放映模式,六万多块数字电影放映系统和设备,必须完全遵循好莱坞数字电影倡导组织(DCI)发布的数字电影系统规范,并通过DCI检测认证,否则无法放映进口影片。而DCI检测认证除技术因素外,主要为了垄断市场和保障好莱坞影片的发行。在这方面,我国有望凭借在LED电影放映屏系统自主研制领域的研发积累实现弯道超车,国内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学院、深圳洲明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正积极推进LED电影放映屏系统的自主研制和检测认证,经过持续研发积淀,已经实现重要突破,在今年5月正式通过了DCI的检测认证,有望打破美国德州仪器(TI)长期独家垄断投影显示领域DMD核心芯片的“卡脖子”问题,使我国在新一代电影显示系统研制中实现弯道超车。最后一个发展的方向,我认为我们应该将影视相关技术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影视内容产业本身,也去服务于更加广阔的现代服务产业和大文化娱乐产业。这里举一个案例,是我们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研发的2022北京冬奥会场馆仿真系统,将影视演出虚拟预演技术应用于体育赛事场馆仿真领域,实现了赛事场馆3D景观1:1快速建模、多人虚拟现实(VR)同时在线观览互动、摄像机位及拍摄画面仿真、运动员活动虚拟预演、电视转播画面虚拟预演、现场转播席等临时场景快速构建等功能。同时系统提供的云端远程仿真互动写作的工作模式为疫情期间北京冬奥会的顺利筹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总而言之,全球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影视产业作为文化娱乐行业的代表性领域,也处在一个激烈的变革时代。如何在这个时代中,通过中国特色的技术成果、产业模式和发展规划,来为全球影视产业的未来贡献出我们来自中国电影人的力量和贡献,需要各位共同努力,我的演讲就是以上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