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梅雨季总是温柔绵长,雾霭氤氲,雨丝斜织,站在外滩边向浦江对岸望去,你会看见一方雪白的磐石在江畔静默伫守。走近看,这是一个如磐石般的建筑,它有着极为洗练的几何线条,外观纯净节制;建筑纯白的立面上刻划有长短不一、疏密有致的斜向线条,正像是细雨飘洒在建筑上留下的印迹,整个浦江东岸笼罩在朦胧中,成了一幅如烟似雾的水墨画。它是上海又一处世界级的文化名片,它是浦东美术馆。
在浦东寸土寸金的地段,MAP占领了诗歌级的视线与景观领地,以不喧闹的自然之态融于城市。
浦东美术馆(Museum of Art Pudong,以下简称MAP)的建设是上海浦东推出“3+3”文化布局中的重要一环,除了MAP,浦东新区还将打造另外五个文化场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浦东群众艺术馆和浦东青少年文化中心,其最终目标是联合现有的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等搭建一个环世纪公园的文化圈。在几轮激烈的竞赛角逐后,MAP的设计权杖被交到2008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Jean Nouvel手中;他赢得竞赛后,试图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观念的情况下开始这一项目。
悠长的步道是路径,也是进入美术馆前心境逐渐转变的空间。
初得知MAP的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Nouvel时,不免会有一瞬的诧异,因为从外观来看,这个建筑实在是一个“非典型”的Nouvel作品。我们熟悉的Nouvel是尖锐先锋、甚至带有些疯狂的,他的作品也总是最抓人眼球、最具视觉张力的:像外婆百宝箱一样的里昂歌剧院、气势恢宏的阿布扎比卢浮宫、立面色彩绮丽幻炫的马赛曲公寓、以矿物结构为母题平面元素星罗棋布的卡塔尔国家博物馆。我们虽无法界定他的风格到底是什么,但他的作品却永远是场地中不容置疑的主角。然而MAP更像是一方克制而理性、宁静而含蓄的空间,全然没有想要赚尽聚光灯的“野心勃勃”之态。
以马列维奇经典几何图线为灵感的人工光,映射出当代艺术的洗练与复合态交织的特色。
对于这点,Nouvel解释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怪诞的时代,城市中从不缺少标志性的建筑物,它们经常会被镜头捕捉,然后印在明信片上,这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我试图在城市中创造一个问题——是的,艺术是永恒的问题,是一个此时此地此场景下要探索的问题。” Nouvel一直是建筑行业全球公认的革新者,“风格”一词似乎是他不能忍受的禁锢,因为他一生追求多变,每个作品都是一场豪赌和历险。而对于MAP,他首先确定的是建筑的身份,“经过大量的研究,我认为这座建筑应该从属于它所在的领地、从属于黄浦江,而非参与到上海城市天际线的竞争中去。”
透过浦东美术馆的“取景”窗可以看到上海标志性的东方明珠。
MAP在东方明珠塔下,毗邻国际会议中心,这里曾被称作是陆家嘴“最值钱的空地”。作为黄浦江第一排位的艺术建筑项目,隔岸就是外滩,建筑本身的美学地位举足轻重。当走近美术馆时,Nouvel所标志性的“导演感”和“叙事性”就呼之欲出了。是的,Nouvel一直认为导演是和建筑师是最相像的职业——建筑师整合各方面的因素,如场地、人文、气候和材料等;而导演则利用蒙太奇的手法串起不同场景。MAP的建筑立面和相接的地面主要选材均为山东白麻,这是一种品质优秀的花岗岩,以白为底色,均匀散布灰麻点而得名,这很自然地营造了整体感和统一感,建筑和周边地景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一条53m长的桥梁将美术馆延伸到黄浦江畔,与沿江景观规划相衔接;景观步道处理细腻,Nouvel在这一项目中采用了“领地”(territory)的概念,他不要人们进到美术馆室内才算故事的开端,而是只要踏入建筑周边的场景中,氛围和心境就已然开始酝酿了。
在步道两段链接的浦东与浦西的风景
“我希望MAP像是沉静融合在广袤大地上的一方雕塑,人们看过去的时候不要认为这是个独立的建筑,而是和地景、和空间小品搭配延续,自然而然连贯在一起。这种模糊性是我刻意想要营造的,我是在和黄浦江、和周边空间玩一场互动游戏。”于是像他所讲述的,一切种种自然相契,和着隔江传来的杳杳钟声,提示着人们将要进入的,是一个与艺术、与美、与仪式感紧密相关的空间。
MAP在设计之初就希望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
MAP的总建筑面积为39,724m²,地下两层主要为地库及辅助空间,而13个展厅则分布在地上四层空间中。丰富而节制的空间层次在MAP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展品库藏被放置在美术馆中央,围绕着库藏区,常规展厅均被布置在建筑的外侧,因而可以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尽管浦东美术馆的开窗洞口并不多)和保证通风。
上图:Jean Nouvel利用光影揭示出空间的复杂和多样性,打造一场诗意的流动叙事。
下图:很深的盒子空间形成了超高艺术装置展厅。
从体量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贯通地下一层至地上四层的中央展厅(Central Exhibition Hall)。其基底是17×17m的正方形,高度34.4m,恰约为长度的二倍;在底面一角设置了升降台,最高可以升至地上一层的高度。这样堪称“巨型”的展厅对于任何将要参展的装置或画作艺术家而言都是极大的机遇与挑战,中央展厅的位置和开放的设计决定了它可以在每一层都被看到,如果你在低层,面对眼前的巨幅画作会感到需要被仰视的、极大的视觉冲击;而如果你身处顶层,你就会清晰看到挂画的机械吊钩、角度精确的顶部射灯和隐隐渗透下来的天光。观赏的角度不同,会触发不同的观感,因而除了对作品,这方空间对布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