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慧勇 万阳
排版|马明军
1、养老需求
2、医养结合的认识
“医”是基础,“养”是核心
医养模式:
1.以医为主,通常以医院为依托,面向刚需老人提供专业照护功能。
2.以养为主,通常以养老社区/公寓为依托,配套二级及以下医院,满足社区老人日常看病和急救的需求。
3.医养并重,通常包括一个持续护理的社区以及一家以康复、老年病等为特色的三级专科医院。两者功能互补,并具备较好的转诊机制。
3、医养设计的细节
1.总平面
医养结合式养老在提供医疗保障的前提下,注重“养”与“医”的结合,主要针对大病康复期、易复发病患者等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老人,尤其是适合家中无人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案例说明
以北京北坞嘉园养老照料中心项目为例,定位医养结合示范项目。针对自理型老人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运动,到针对刚需老人的专业护理,以及急救进行不同分区。
居住用房
养老院每间卧室床位数不应大于4床;失智老年人的每间卧室床位数不应大于4床并宜进行分隔。针对不同阶段划分设置特殊护理单元,避免混住带来的一定冲突和管理上的不便。日照、通风需求
阳光作为自然的一个要素,它总是和清新的空气、树叶的芬芳等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对光线的依赖性的很大的。从生理来说,接触自然光线不仅可以杀菌,还能够促进钙离子的吸收;从心理来说,阳光可以让老年人更接近大自然,改善抑郁情绪。
老年人独自外出容易迷失,外出时一般需要其他人的随同看护。而养老设施中,一名护理人员往往同时要护理多个老人,难以集体将老人们带到户外活动。因此,只有当家人来访时才能带老人外出“透透气”。创造适合的光环境,让空间变得有归属感,使空间变得生动,这对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无疑是有益的。
活动、护理空间合理规划
护理单元规模不宜过大,单元规模过大造成护理动线过长的问题。一方面,护理人员从护理站到老人房间距离过远,服务效率低;另一方面,失智老人由于认知能力衰退,需要护理人员更加密切的关注与照料。走廊过长使得护理人员难以及时关注到单元中各位老人的动态和需求。
每个护理单元均设置护士站,护士站位置应明显易找,并宜适当居中
护理站与康复区及活动用餐区设置在一起,在满足老人交流、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也便于护理站人员的护理服务。
服务台设计同时设有高位和低位两种形式,兼顾站立者和乘轮椅者不同使用需求。护理站设有普通洗手台和供乘坐轮椅老人使用的洗手台,便于护理人员和老人使用,老人不必走到公共卫生间或者回到自己的房间就能够满足洗手的需求。
老年人由于认知能力、记忆力下降,空间定向能力随之减弱;清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标志系统,能为老年人提供活动上的方便。
沿老人通行路径设置明显、连续的标识和引导系统,方便老年人使用
风格上沉稳庄重的装饰风格与老年人的年龄特点匹配,但过于沉闷的色调并不适合视力能力有所退化的老年人,也不利于营造有活力的空间氛围。
为营造温馨、舒适、明亮的居住环境,整个空间多以木纹、暖色为主,局部采用浅绿色调和视觉,营造出家庭般的生活环境,使生活在养老设施中的老年人也能够像居住在自己的家中一样感到放松、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