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021-52809868
shsfsj@vip.126.com
行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动态 - 行业动态

上海版“新基建”如何打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剧透啦!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05-08 12:46:55  阅读:9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5月7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介绍了《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有关情况。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建明、市商务委副主任周岚、市交通委一级巡视员蔡军、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晓华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尹欣主持新闻发布会。来看文字实录↓

马春雷:今天给大家通报一下新基建的情况。现在新基建非常热,大家也都非常关注,我们认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扩大有效投资,同时也是赋能新经济非常重要的手段。党中央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明确要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基建的工作,李强同志、龚正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听取我们的工作汇报。4月27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4月30日,也就是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召开了全市层面的推进大会。  


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上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近年来,上海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新型智慧城市、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总体水平一直保持国内领先。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内领先”。已实现全市16个区5G网络连续覆盖。建设了1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带动6万多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在静安、嘉定、杨浦、虹口、普陀等区率先开展新型城域物联网百万级规模部署。


二是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规模“国内领先”。目前互联网数据中心已建机架数超过12万个,利用率、服务规模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市大数据平台累计已汇集全市200多个单位340亿条数据,数据规模总体在国内领先。


三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级“国内领先”。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14个,大设施的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领先全国。 


二、上海版“新基建”《行动方案》主要内容。《行动方案》立足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坚持新老一体、远近统筹、建用兼顾、政企协同,提出了指导思想、行动目标、4大建设行动25项建设任务、8项保障措施,形成了上海版“新基建”“35条”。 


一是明确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基建”重点领域。落实国家关于“新基建”的总体任务要求聚焦新时代上海城市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及新经济发展要求,明确了推进上海特色“新基建”的4大重点领域: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 


二是提出了符合上海城市功能和定位的具体行动目标。通过3年努力,率先在4个方面形成重要影响力: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率先形成全球综合性大科学设施群雏形,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规模城市公共数字底座,率先构建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终端设施网络。到2022年底,推动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 


三是全力实施上海版“新基建”4大建设行动。要对标一流水平,围绕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进行统筹布局,全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能级。初步梳理排摸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 


1、“新网络”建设行动。把握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数字化发展趋势,率先构建全球领先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布局。主要包括:高水平建设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加快布局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建设100家以上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带动15万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部署;建设新型政务外网及网络安全设施;构建全球信息通信枢纽。 


2、“新设施”建设行动。立足科技创新中心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高地”建设,持续提升科技和产业创新基础设施能级。主要包括:加快推进硬X射线等大设施建设,开展下一代光子科学设施预研;争取国家支持布局新一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电镜中心、先进医学影像集成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若干先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围绕前沿科学研究方向,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3、“新平台”建设行动。充分利用好超大规模城市海量数据资源,建设城市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支撑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主要包括:建设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打造超大规模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建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基础支撑平台,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深度学习等多种算法训练试验。探索建设临港新片区互联设施体系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慧大脑工程。 


4、“新终端”建设行动。围绕培育新经济、壮大新消费等需求,加快推动商贸、交通、物流、医疗、教育等终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主要包括:规模化部署千万级社会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建设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车联网和智慧道路;建成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加快布局;建设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培育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打造智能化“海空”枢纽设施;完善城市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推出8项上海版“新基建”重大政策措施。推动上海特色“新基建”,政府要引导、市场是主体、重大政策举措是保障。我们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分管市领导担任各专项召集人的上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区协同,在创新支持方式、加强指标保障、推动资源开放、优化规划布局、完善规则标准、培育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强引导,为社会资金加大“新基建”投入营造良好环境。


下一步,上海将全力落实好“新基建”35条,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复苏升级带来的重要机遇,高水平推进5G等“新网络”建设,持续保持“新设施”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等“新平台”,完善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新终端”布局,着力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为上海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新根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热点问答——
推动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新基建”的投入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请问马春雷副秘书长,《行动方案》提到了市场是主体,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举措来推动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新基建”的投入? 

A

马春雷:您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社会投资是主体。政府要引导、市场是主体,其中政策是基础和关键。我们初步梳理,未来三年新一轮的48项重大项目总投资大概2700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600亿元左右,其余2100亿元都是社会投资。


怎么来支持撬动社会投资,鼓励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我们梳理了“新基建”现在碰到的一些主要问题。目前“新基建”建设中,主要存在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强这四方面问题。 


一是解决“建不了”的问题。有些领域市场主体已有较大积极性,但单凭市场力量落地还比较难,我们主要通过优化规划布局、加强指标要素保障等加强引导。比如,在5G领域,未来三年为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和功能性覆盖,下一步本市将编制5G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导则,并指导各区开展5G基站布局规划。又比如,IDC数据中心的建设是新基建的基础。数据中心建设现在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能耗保障,所以在近三年已计划新增6万个机架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考虑确保不突破GDP能耗强度指标,同时要统筹好能耗的总量和增量,尽可能地研究继续新增一批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数,更好地为上海新一轮新基建奠定基础。 


二是解决“建不好”的问题。新基建属于新事物、需要探索技术标准和建设导则,我们将通过完善规范标准等加强引导。比如,在智能末端配送领域,随着在线新经济等发展,未来三年全市将新建1.5万个以上智能取物柜。为进一步引导合理布局,对于新建住宅和楼宇,我们将研究制定住宅小区及商务楼宇智能配送设施规划建设导则,修订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区)配套建设管理导则,将智能配送设施纳入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范围;对于存量住宅,我们将结合上海住宅小区“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推进住宅小区智能配送设施改造和建设等。 


三是解决“建不快”的问题。现在大家都感觉资金比较紧张,怎么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基建”变成非常重要而且突出的问题。《行动方案》明确,这次新基建的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支持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信贷优惠专项,通过财政资金贴息等各种方式使得社会资本、社会建设主体能够获得低成本的长期融资,从而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基建”领域。 


四是解决 “建不强”的问题。实际上应用场景多,“新基建”越用越强,越用越有价值。有些领域的资源和市场主要掌握在政府手里,没有政府率先开放数据、拓展应用场景,将无法形成规模有影响力、有带动作用的应用。我们将通过拓展应用场景来培育市场需求,同时进一步推动数据资源开放,来促进应用生态链形成。特别是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数字内容、智能制造、数字商贸、智能物流、数字生活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养老服务等行业,加快建设一批显著改善制造、服务方式或社会治理模式的示范应用工程,以规模化应用需求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希望出台的这些措施能够比较精准、管用,在推动“新基建”社会投资方面能够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我们也非常明确,这件事情还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地“刷新政策”推动社会资本投入,让社会资本放心、大胆地投入到“新基建”领域当中。 


今年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5G全覆盖
Q
解放日报:请问经信委,上海对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网络”“新平台”的布局,今后的建设重点有哪些?具体怎么推进?

A

张建明:“新网络”、“新平台”是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变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了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电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市经信委围绕这些领域,梳理了3年内实施主体、投资金额、推进计划明确的70余个重点项目,以及有投资意向、计划实施的近20个储备项目,涉及总投资约2千亿元,其中今年投资超500亿元。 


当前,5G网络是 “新网络”的重点和热点,也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目前,上海正加快5G网络建设。为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今年全市5G建设总投资近100亿元,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全覆盖,全市5G平均下载速率将超过200Mb,在国展中心、主要商圈、机场等重点场所网络深度覆盖区域平均下载速率将超过500Mb。同时,加快5G独立组网(SA)建设,这将充分发挥5G低时延、大容量的特征,赋能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下半年基站侧将全面实现SA和NSA双栈运行。


数据中心在“新平台”中的地位特殊,被认为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是数据、计算、网络的基石。近年来为适应城市发展定位,上海统筹数据中心布局、规模、用能,提出了“存算一体、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绿色集约”的建设目标。在已建12万架数据中心基础上,明年一季度前,全市将新增6万机架供给,直接投资约120亿元,将带动投资超过380亿元。6万机架的用能释放,也发出了本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号。据测算,数据中心对产业支撑的溢出带动效益明显,单位机架间接产出是直接产出的近20倍。 


今后将围绕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等头部企业的功能型关键项目,研究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和投资力度,再建一批更为绿色高端、布局集聚、灵活智能、算力强劲、需求明确、综合亩产税收高的数据中心,同步结合5G、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建设,研究对边缘计算节点的布局,有效支撑和促进本市数字经济发展。 


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本市将重点建设安亭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等3个试点示范区和车路网云一体化等示范项目,总投资超过20亿元。此外,还将推动支撑“一网统管”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支撑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应用及解决方案的基础性软硬件平台,支撑工业互联网的成果转化平台、标识解析节点等建设,以及电网智能基础能力建设、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等项目。 


下一步,市经信委将按照《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各领域重点项目,对已明确的项目落实责任,加大组织推进力度,体现投资带动效应。对储备项目加强跟踪、大力推进,加快落实相关建设内容和投资安排,争取尽快立项。 

Copyright © 2008,ShangHai Multi-Building Construction Decor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