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幕数量激增、网络票补取消等外部红利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依靠票房收入来拯救惨淡的经营现状对于大多数影院来讲显然不太现实。从2018年国庆档电影票房来看,全国国庆期间扣除服务费之后的票房总收入为17.48亿元,同比下降22.35%;据猫眼专业版统计,2018年的圣诞档票房仅为2.02亿元人民币,不到2015年的圣诞档票房5.84亿元的一半,创8年来历史新低。随着全国电影市场的降温,票房收入毛利率也在下降,非票房业务成为国内影院市场关注的目标,我国非票房收入在影院市场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根据《2018-2022年中国非票房收入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非票房收入相对票房收入占比较小,但票房收入毛利率较低,且在持续下滑,而非票房收入毛利率较高,在电影行业整体市场景气度有所下降的背景下,非票房收入是拉动影院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万达电影、大地院线、金逸院线、横店院线等企业对非票房业务的重视度也明显提升。
万达电影公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非票房收入25.31亿元,其中衍生品业务同比增长118%;大地院线在公告中提到,为提升加盟影院的非票房收入,公司积极与相关公司合作研发自制茶饮、小食、咖啡及其他产品,并推广到旗下加盟影院,丰富了影院卖品,并有效提升了加盟影院的营业收入;金逸影视则提出了“积极探索泛娱乐”的增收策略,引进了包括按摩椅、点唱机、抓娃娃机、VR等数种娱乐设施;横店影视在非票业务的发展上,一方面,打造了“纷腾”高端品牌,在服务上配备了咖啡吧、鸡尾酒吧、VIP休闲吧、电影衍生吧以及中西餐厅等,以为高端客户提供更为精致的观影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推进“4+1”战略实施,依托影院庞大的客流量,在保持传统卖品销售的情况下,积极推进高科技休闲体验、游戏娱乐、便利超市、特色餐饮等场景消费和产品消费,增加客户粘性,提高单人消费。
在影院内开设餐饮服务是近几年北美电影院最热门的趋势之一。对于中国的影院而言餐饮服务虽暂不可行,但研发自制茶饮甚至创造独立的茶饮品牌也同样是在新零售的浪潮中,影院做出的响应与改变。
从1996年发展至今,奶茶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在中国就超越了咖啡消费量的5倍,而咖啡进入中国已经130年,并且奶茶的消费还在不断的增长当中。如果对比第三次咖啡浪潮的来临,中国奶茶工业正处于4.0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冲粉奶茶 (2000-2003年),以果味粉为主的奶茶产品,在大街上随便摆一个小摊,用热水直接勾兑,就可以快速搞定一杯奶茶。
第二阶段:桶装奶茶(2004-2006年), “新一代消费升级”。奶茶行业正式有了较为完备的设备标配,同时也标志的“奶精”进入历史舞台。
第三阶段:手摇茶(2007-2009年),人均收入提高,对于消费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整个奶茶行业再次迭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四阶段:现萃茶(2010-),现萃茶主要是以贡茶和皇茶为主,皇茶而后改名为喜茶,他们特点就是奶盖和芝士奶盖为主,在整个行业也是想起一刮风。
奈雪の茶与喜茶作为一起成长的新茶饮界 “北大”和“清华”,也一起缔造了一个产业新概念——新中式茶饮。消费者们开始走进现代感和轻奢风的茶饮店,享用鲜奶、鲜茶和鲜果的新茶饮。与影院行业类似,从2015年的到现在,奶茶行业财富效应被过度夸大,过度开发也如影随形。2014年时,有媒体及全行业主流厂家、连锁品牌做了一个数据预估,大约奶茶行业在开店面约为18-21万家左右。2018年,美团数据全国大约在开店面是41万家,全国奶茶店四年时间实现了翻倍增长。无论是店主还是消费者都越来越清晰的感觉到这几年身边的奶茶店是以4-5倍速度的增长。尤其是2018年迎来最后的疯狂,恨不得猪圈旁边开奶茶店。
不讳言地说,2019年,茶饮行业也即将进入一场清洗运动中。这个时候还有人愿意跨界到茶饮行业吗?有的!就像地产系、互联网跨界到影院那样,一个可能八竿子打不到的行业可能明天就成为你所在领域的话事人。许多大牌餐企们已经纷纷表达出对于千亿规模的茶饮市场的热情。呷哺呷哺加快饮品的布局推出茶饮品牌-茶米茶;网红火锅品牌小龙坎也推出自有茶饮品牌-龙小茶;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黄记煌等知名餐饮品牌也纷纷开辟茶饮业务。
随着消费升级的发展,重调料的时代过去,靠原材料的时代到来,消费者越来越看重食材本身的口感,影院的饮品生意也逐渐脱离了碳酸类和高糖类的窠臼,在新中式茶饮运动的助推下,一步迈进新鲜健康的“手做”阶段。大地影院在推出的卖品套餐中加入了十步鲜果茶系列饮品,这便是大地影院的“电影+”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结合餐饮、零售和互联网,将单纯的电影消费向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扩展,并借此渗入大地品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