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盛大的商业狂欢之下,映衬出许多行业的孤寂,影院可能是众多落寞领域中更显形单影只的一个。暑期档后,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后继乏力,从9月以来,中国内地影市持续低迷,即使是被称为“史上最挤”的国庆档,票房也比去年同期大跌27.5%,9、10月份迎来了 “两连降”,国产片内容疲软,其中不乏票房口碑双双扑街的所谓大片。影院们都盼望着11月的到来,企盼着《神奇动物2》、《毒液》、《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无敌破坏王2》等多部进口大片能给这个寒冷的初冬带来一丝暖意。但是在这个打折多如狗,快递满天飞的传统佳节中,大片带来的小惊喜可能随时被随剁手而来的大快感所淹没。
头部内容诚然是影院存续发展的源动力,但电影院却永远脱下了“观影”这件单纯的外衣。多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及影院数量不断增长,而票房增长的速度低于影院数量增长的速度。行业内的竞争不断加剧,全国半数以上影院在濒临亏损的困境中苦苦挣扎。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票房不足1000万元的影院数量占比高达83%,票房不到500万元的影院数量占比达64%。这一情形随着融合时代的到来而进一步加深。面对人口红利,影院的竞争对手有可能已经不再局限于电影行业内,而成为不同平台之间、内容以及模式的竞争。许多影院都根据自身的定位以及周边环境,在避免同质化方面做了有效尝试。那么儿童影院是众多差异化模式探索中的一片蓝海吗?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家庭建设中越来越注重子女教育与健康成长,使得儿童业态也越来越火热。中国儿童消费是家庭消费的核心,“漏斗式消费”让中国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惜任何代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有数据显示,我国0—14岁群体达到2.3亿人,市场消费规模达4.5万亿元。动人的数字让影院也不禁想从中分一杯羹,儿童影院的想法不断被业内人士提及。早在去年,印尼坦格朗市,亚洲第一家新式儿童影院 Cinemaxx Junior成功开业, 那里 到10岁的孩子有了一个自由观影自由玩乐的空间。家长们不用再为观影过程中“安抚”吵闹的熊孩子伤脑筋,如果孩子实在看不下去,他们可以开心地去玩影厅内的各种娱乐设施。沿着管道滑梯,滑入银幕前方的球坑中,也可以跑到位于座位区后部的小型游乐场,有蹦床、爬杆、滑梯、秋千和攀援墙等设施可供选择。影厅会在电影开始放映前的一小时开放,孩子们可以提前进去玩耍。(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宜家里的儿童游乐区,家长逛宜家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在这个封闭的区域中玩游戏、看书、看电视)。
珠玉在前,但儿童影院的模式能否以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搬到中国,有待商榷。首先,“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中国最苦的反而是孩子们。吃饭睡觉写作业,上学放学补习班(辅导班),这就是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真是写照。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我也再也不用担心看电影的事情,因为根本不看。儿童观影频次不高,观影决策掌握在父母手中,导致了稳定的儿童观众群体的缺乏。
而相比观影群体,儿童电影则是一片更加贫瘠的土地。有专家称,长期观看优秀的儿童电影可帮助儿童拓宽视野,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将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写到这我想呵呵一下,“长期观看”、“优秀的”两个定语在现实中成为可笑的不现实。在中国影视行业蓬勃发展的情形下,儿童电影的发展却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受限题材,市场回报等因素,儿童电影一直不温不火,数量不多。质量好的儿童电影更是很少,有一些经典的电影都已经历经了几代人。《大闹天宫》、《宝莲灯》、《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电影、《熊出没》系列电影、《大圣归来》,《赛尔号》系列电影除却这些屈指可数的关注度比较高的动画电影,就真没有什么了,其他的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的,都是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