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的前10个月中,国内倒闭或停业整改的影院接近300家,而更恐怖的潜在危机是,自暑期档至今的近三个月内,因营业调整等诸多原因,导致没有票房入账的影院已经多达2100家。根据艺恩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影院数量总计达10089家,占国内总数的五分之一的影院已经快100天“没见过钱”了。
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延续着增长的态势,五年间,国内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59.11亿元,影院也随之猛增。在市场规模扩大、院线扩张可观、银幕数量爆棚的加速状态中,上座率和观影人次却并没有随着一切已知的利好而迅速提高,尤其在银幕扩张后期,四五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们”虽然在宣传中、在纸面上被抓来做了一次“卖力的群演”,但实际表现远未达到影院“开发与拉动增量”的预期,这些地域观众的增长数量非常有限。在2018年,全国平均上座率从2015年高点时的15%下滑至13%。银幕数量第一的名头只是给中国电影放映领域的人们打了一针苍白无力的兴奋剂。
在整个电影产业链中,电影院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却扮演着票房产出的重要角色。电影院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相对低成本的文化社交空间,而超饱和状态下的中国电影院数量,已经不自觉的将“权柄”移交给了“买方市场”。影院不断增长,给了文娱需求不断变化的消费者们更大的选择余地,而越来越碎片化的时间,让观众在场景选择方面更加追求需求满足的高复合率与高附加值。
国内电影市场近年来逐渐培养了更多的电影观众,关于影院如何构建合理健康的良性经营模式,也都众说纷纭,目前都处在摸索阶段。有些从业者认为,做加法是一种思路,而做减法同样也是一种可能走通的思路。
从行业宏观来看,影院快速扩张,过度建设打破了电影消费的供需平衡,“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状况出现充分体现了影院市场的供大于求;影院租金、运营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使得中国影院单银幕产出以及票房收入的毛利率随之下跌,影院盈利能力远没有跟上成本支出的速度。 一位资深的电影投资人着重提出过一个指标词“场均收入”,他认为中国影院场均收入正在逼近550元的红线。历史总是有惊人的可参考性,产能严重过剩的中国影院发展一如上世纪美国的城市歌剧院。中国的电影院数量不是太少了,而是快把市场挤爆了。市场供需关系转变,城市中的电影院资源不再稀缺。惨烈的市场竞争引发的优胜劣汰,导致影院整合潮来临,将有一大批影院会面临倒闭或被整合,减缓数量增速,提振质量效益,这是影院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个体影院的微观来讲,经营者必须开始思索新的出路,思考传统盈利模式的创新,根据自身影院的特点重新构架商业模式和消费生态。近些年来,行业内总有一种“做影院实际上是给房地产商打工”的说法,诚然,在大环境低迷的当下,能够保持较稳定收入的仍然是有稳定租金来源的房地产业,场地租金是影院背上最大的一个包袱。在不能改变租金的硬性条件之下,借助技术、设备换代的成本降低和功能升级,使影院中多个岗位的人员得以精简,是经营者需要“痛苦走完”的一条“节流”之路。放映员、检票员、收银员、售货员的岗位功能可以部分或全部由自助设备完成,从前一间影院几十个人的岗位职责整合到十几个人身上,人力成本得以有效摊薄,或许也能让被重压的透不过气来的影院,稍稍舒展一下。
从不看电影到进入影院,消费者逐渐将看电影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而中国影院大多忽略了小额零售的行业特质,其运营核心最关键的其实是观众的消费心理的满足,尤其是非理性的消费心理。在美国, 影院的票房收入和零售收入能分别占50 %。这是一个被中国电影人经常引用的数字,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以此为参照和目标,在零售收入仅能占到票房收入10 %到15 %的中国影院,还有至少将近30+ %的增长空间。在很多从业者看来,从只看电影到看电影时买影院卖品,甚至消费电影后产品,“现在这类观众还只是很少一部分”,观众的消费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但若不培养便永远不会养成。按照一般的认知,先得月的地方一般都是近水楼台,最贴近电影衍生品消费人群的当然是如今遍地开花的电影院。“捡”起电影衍生品销售或将它当做一个完成消费生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种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形成的时候,即便观众没有购买,也会在欣赏中完成了一次“受教育”过程。锻炼影院成为优质销售阵地的能力,让影院做为市场桥头堡的价值不再流失。
影院寒冬,静待潮退,别让这个行业被永远冻僵在严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