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秋风到处也仿佛吹凉了票房。2018年第42周(10.15-10.21)全国票房不到5亿,创暑期档后新低,仅有《无双》周票房过亿。
2016年之前,中国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一些看到“钱途”的院线公司开始了疯狂扩张, 谁知一个猝不及防的刹车,晃晕了一大片影院的头,也闪到了一些巨头的腰。年初,完美世界转让包括完美院线、今典文化及完美影城100%股权等在内的一大波影院业务;用了四年时间,将83家影城扩展至365家影院、2290块屏幕的“星美大佬”,也被席卷而至的关门潮裹挟,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国庆档前后,多家影城面临歇业、关门和暂停营业。早已麻烦不断的星美成为了浪尖上最夸张的一位。
掀过星美no zuo no die激进扩张的表面不谈,电影票房增速放缓,影院盈利速度远低于银幕数增长带来的房租、人工等所需要支出的各项运营成本,市场变脸引发的是整个行业思维模式的颠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国内文娱产业都被扣在“寒冬论”的罩子里,明星片酬、阴阳合同、加税补税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使上游产业雪上加霜,影视股缩水、上游公司入彀、各种“霍尔果斯们” 纷纷逃离,处在断流后的下游,影院置身于“无好米下锅”的尴尬局面。
to be or not to be,一阵萧条过处,又到了考验影院的关键时刻,闪转腾挪之间方显求生本色。天热时光着膀子,寒冬时候就穿棉袄吧。今天聊点加衣服的话题,可能有人会说,“你有病啊,行业这个节点,市场这种环境,你想让影院加毛?”设备、技术如果统统站在资金的起跑线上,遑论孰优孰劣,貌似加无可加。“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句简单的鸡汤虽然口号性质更强些,但总能在寒冬时节让我们内心温暖。是的,我有药,有否疗效,是否对症还得你自己琢磨。
并购加持——“又一轮的抱团取暖”
寒冬日,即是抄底时。上海电影、中国电影、幸福蓝海等大型院线公司相继上市后,借市场环境将溢价水分挤干,在此基础上,他们应该有意愿也有能力完成同业并购,扩大规模。收购这件事,不会像前两年那样用大把钱钞将被收购人直接砸晕。他们不那么冷,也不那么急,这口觉着不好吃,会找另外的吃食,选择的空间也会很大,吃掉你也可能是为了增厚点脂肪过冬。
模式加载—— “倒逼下的思维转变和方式升级”
在寒冬中寻求自发热的影城,一般都有金主爸爸支撑他们完成差异化突破,一些高端化特征明显,功能化多元复合的影院陆续出现,例如华谊兄弟的自建高端影院品牌,国美打造的VR影院,和苏宁的智能化、个性化影院。市场环境倒逼出的主观能动性和资本撑腰,先聪明其头脑,再“野蛮”其体魄。
自身加强——“把一切能嫁接的业态挨个实验一遍”
如果,你没有出现在上市大佬的并购名单中,也没有机会认一个有钱的“干爹”。那你就得多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多发现增强生存技能了。首先,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所处的商业环境,明白自己的目标群体的兴趣所在,分析周围哪些业态可以引进来相嫁接,哪些碰都不能碰;其次,不要盲从。别去模仿其他影城,张三卖糖葫芦,“就是没有核儿”成了品牌,你卖糖炒栗子,没有核儿就砸了招牌,毕竟每一家影城的具体情况都各不相同,消费者肯把钱和时间交给你打理而不选择其他家,肯定是你的某些特质get到了他的点。把这种特质找出来,并且放大! 再次,聪明如你,总会把“危”旁边的“机”找出来,比如票补没有了,宣发方不必“被动”砸钱了,你也不用在票务平台面前低声下气了。痛并快乐的4年票补时光是不是都让你忘了会员体系该怎么做,团体票怎么出?我依稀还记得2014年以前获取电影票优惠的某些方式,线下会员卡、电影票兑换券、信用卡折扣还有团购等等,最不济就是把以前玩剩下的重新捡起来嘛。更何况你现在还有自建票务app。尽管眼看着工资不涨而CPI猛涨,眼看着9.9、19.9离我们远去,看场电影的钱还是有的,但希望不只是“纯洁”的看电影。娃娃机、按摩椅什么的还可以忍,只是最好有点什么新东西。
“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像亲吻一个姑娘,在家里看电影,充其量就是吻姑娘的照片。”
吕克贝松的法兰西式浪漫说尽了影院对于观众的给予。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下环境,影院需要加的是思维、是想法、是创新、更是勇气。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影院求生欲得以充分展现的时代。一个“韩信点兵”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宣告终结,但电影还在,观众还在,影院还在!加把劲,将90、00后从视频、网剧的坑里拽回影院来,并把老吕的话说给他们听。